查看原文
其他

44岁创业,3年后获亿元投资,一位外科医生创业背后的自我学习之路

丁香园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1-09-21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祝所有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中欧有很多来自医疗健康行业的校友,他们出于自我提高或职业转型的需要而就读中欧。优仕美地医疗创始人宋科瑛(中欧EMBA2018)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具有近20年专业经验的外科医生,在44岁这年创立了国内首家独立运作的日间手术中心。经历了近3年的成长,今年初,优仕美地医疗完成了亿元级B轮融资。在创业的间隙,他到中欧就读EMBA,自认为收获颇丰。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医生的尊严不见了”


2001年,宋科瑛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博士毕业。随后,又完成了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和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2个博士后。


2005年,宋科瑛留美归来。意外地,他感受到了一种不适应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彼时,国内医患矛盾频发,病人对医生并不信任,他们经常会想,医生是不是骗我去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而医生也开始有意识地避免跟病人之间产生纠纷,因为“执业环境和医患氛围都变了”。在这种环境下,“医生越来越不被尊重,工作量越来越高。


“医生的尊严不见了”,宋科瑛说:“作为医生,我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但他们对我的信任在哪里?


作为“开刀狂人”,他回国后的三年都在没日没夜的开刀中度过。“在临床技能上,我有足够多的经验,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相信,医疗服务离不开信任。没有信任,医疗服务便很难有效开展。


在长期的思考中,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希望通过创业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逼着自己去社交”


宋科瑛深知,要想创业,光有技术积累是不够的。如何组建和管理团队、控制风险、分配资金等,都需要学习。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也有必要做出改变。


“创始人的性格对初创企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船’往哪里开,以什么‘速度’航行,都和创始人的性格息息相关。”宋科瑛说。为了改变性格,他在周末“强迫”自己去参加一些俱乐部活动。



俱乐部参与者来自不同领域,从投资者到企业高管,因为身份背景不同,大家彼此之间没有太多戒备心,相处很轻松。但最初参加时,宋科瑛回忆自己太过“木讷”,“就像一根电线杆子似的,不知道做什么,聊天不超过三五句就开始叨唠开刀手术”。


“真的是逼着自己去参加”,宋科瑛坦言自己根本不喜欢也不享受那种过程,但通过刻意的“学习”,自己变成了现在的外向性格。“我很幸运”,他说。


回过头看,缺乏同理心、惜字如金,是很多医生的性格特点。对医疗服务企业来说,没有了通过沟通搭建信任桥梁这个过程,很难提供完善的服务。


除此之外,宋科瑛认为这些社交也帮他打开了视野。俱乐部中不乏一些想去创业的朋友,“当这些点子冒出来时,朋友们会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去分析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他说,“我就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学习”。


谋定而后动


外科医生的理智和谨慎是一种职业习惯,宋科瑛说凡事要“谋定而后动”。有创业念头之后的数年间,他用“曲线救国”的方式默默准备着。


去和睦家工作是这个“学习计划”中的一环。宋科瑛希望借此机会向顶尖的私立医疗机构系统学习,去它的一线工作,彻底弄明白其运作规律。


和睦家的手术量和手术难度相对宋科瑛之前工作过的公立医院来说要小很多,但在这里可以接触到高端私立医疗的管理体系,以及构建病患信任关系的方法。宋科瑛认为,这是医疗创业者的必修课。


他举例说,“在和睦家,大家都会有一种‘把病人当家人’的思维。如果病人不具备医学常识,大家就会帮他做出最佳的选择。”而在很多公立医院,医生为了避免惹麻烦,会让患者自己做决定。



“有时去治疗,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宋科瑛相信,在医疗服务领域,良好的沟通服务是立身根本,如果一个医务工作者还在纠结医疗究竟是不是服务,追求惜字如金、沉默是金的处世哲学,那他可能并不适合医疗行业。在和睦家工作的6年里,宋科瑛一直对自己进行诸如此类的警示。


“对外科医生而言,转变服务心态是一道难关。创业路上有很多辛酸苦辣,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和自己多年外科医生经历养成的自尊和傲慢作斗争”,宋科瑛坦言,“这种磨练,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动刀子”的事业


经历了公立医院与和睦家私立医院的修炼,对比了美国和本土的医疗商业模式,宋科瑛将眼光投入到了“动刀子”的事业上——建立独立运作的日间手术中心。


日间手术,即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患者从就诊、住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出院的整个过程,有的患者甚至无需过夜,当天即可出院。美国的日间手术中心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专业领域,全美的日间手术中心数量现在已近 8000家,且每年有400到500家的增长,绝大多数日间手术中心由外科医生创立。可在中国,除了公立医院有日间手术外,在社会办医领域里,这一数字是0。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医生去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宋科瑛认为,中国的医生往往只是 MD(医学博士),但很多美国医生还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者MHA(医院管理硕士)。


同时,美国具有非常成熟的全科转诊体系、独立影像中心、独立检验中心,医生能实现非常灵活的流动性——可以有自己的日间手术中心,也可以在医院里工作。但在国内,高端的资源实际上都在公立医院,目前为止也没有建成非常成熟的全科体系。


好的信号是,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第三方独立检验开始崭露头角,目前独立的影像中心也初露锋芒。这种情况下,做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也就具备了发展空间。



作为商业项目,宋科瑛并没有拘泥于形式。他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借鉴了美国另外一种商业模式—— Mini Hospital(微型医院),并将其套入日间手术中心中。


美国的微型医院与国内综合门诊部以上级别的设置类似,它能够涵盖更多科室,生态体系也更完善,“在老百姓还没有认识到日间手术的好处时,我们给社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样能保证机构首先活下来”。


做这样一个大型医疗机构必然是重资本投入。2016年优仕美地落地上海时,宋科瑛已步入44岁的成熟年龄。而做这件事,宋科瑛投入了前半生的全部积蓄,充满了all in的劲头。


2017年,优仕美地拿下第一轮千万级融资。之所以顺利融资,宋科瑛认为,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的价值,另外投资人也看重自己不留后路的创业精神。2019年1月,优仕美地拿下亿元级B轮融资。外人看来这一切有些太过顺利。但经营这门新生意,优仕美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是首席学习官”


优仕美地的目标是重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任。所以,除了国际化标准的医疗服务理念,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高标准的手术环境,宋科瑛认为更重要的是营造温馨体贴的氛围,“病人得到更贴心的关爱,医生和病人之间有更多的沟通”。


做日间手术中心这样国内尚无先例的项目,团队管理、商业模式、运营决策等等都是不断的挑战。宋科瑛认为自己需要加强学习,去做一些创新、变革、搅局乃至颠覆的事情,为更多医生走入社会办医的“大时代”领航,给中国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活力。


在过程中,他慢慢发现,既往的认知根本无法达到创业的要求,原来的观念也和新领域产生了冲突。同时,由于财务观念和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自己经历了不少挫折,这让他内心升起回炉再造的渴望。


“尽管对企业管理已经有了懵懂的认知,我需要更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于是,在创立优仕美地不久后,宋科瑛报考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他说:“我希望系统性学习企业管理的知识,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这是我选择中欧的主要原因。



就读中欧后,通过聆听教授们深入的知识讲解,与优秀的同学们分享人生经历,宋科瑛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一年多的学业过去,他感到充实、紧张而又收获满满。在中欧学习到的很多知识,已被他运用到日常工作中,自认为非常受益。


“我会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我”,宋科瑛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虽然身为优仕美地创始人,他给自己的职责定位却是“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首席学习官)”,做一名“常怀空杯心态的学生”。


3年来,优仕美地稳健发展并快速增长,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谈及未来,宋科瑛说:“‘汇天下优仕、创医疗美地’,这是我们不变的愿景。希望优仕美地能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信任的纽带,病人相信医生,将其作为生命所托;医生相信病人,竭尽所能去帮助病人。



编辑 | 岳顶军

本文根据丁香园(ID:dingxiangwang)文章《外科创业三年获亿元投资,创始人背后的十年》补充采访后改写


推荐阅读

让200万人拥有“最美证件照”,天真蓝爆红背后的故事

谁说CFO都是理性派?他更相信内心感觉的力量

他在创业四连败后再出发,竟然将企业做到美股上市

将一枚喜饼做到年销售5亿元后,他却决定做家“慢公司”……

风投女王徐新和她背后的硝烟战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